第318章:明朝与西方“海上贸易”之因果-《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2/3)页

    这种“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促进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但实际上让明朝政府不自觉的加大了“大明宝钞”这种纸币的发行量,如同元朝后期滥发纸币一样,一旦引发通货膨胀就会引起动乱。

    还有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货币白银化”以后,中国自古以来的本币“铜钱”越来越不值钱,无法满足官府征税和大宗买卖的需要,可一旦因“海禁”而导致流入的“白银”减少和关税减少,就会引发官府债务危机!

    有人认为明朝灭亡是因为“穷死的”,因朝廷缺少银子!西元1596年,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为了达成与中国建立通商往来的夙愿。亲自给当时的明朝万历皇帝写过一份表示友好的书信。

    在英国女王的信件中,表达了对于明朝皇帝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于两国交好的向往。同时,信中还表达了当时英国想要与中国建立通商往来的意愿,和希望万历皇帝准许英国派遣外交人员前往中国的请求。

    信件全文中透着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真挚友好之情。但可惜的是,伊丽莎白一世的这封信最终没能送到万历皇帝手中,因为当时的舰队在海上遭遇了风暴,并导致带有这封信件的船只也不幸在海上失事了。

    因此,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至死也没能等到明朝皇帝的回信。这位女王在西元1588年为了能够在海上贸易中让英国占据一席之地,曾下令“皇家海军舰队”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展开殊死一搏,并最终取得胜利。

    英国女王就这样带着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直到西元1978年,当年这封信才被人从海底打捞出。

    在西元1986年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华之际,才将这份承载着英国人当年友善之意的信件送到了中国,只可惜的这一切都已经时过境迁,若时光倒流回到过去,对明朝人來說或许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

    如果当时伊丽莎白一世的这封书信能够顺利的送达中国,想必从那时候开始,中、英之间便极有可能成就一段两国交好的佳话。而之后数百年间的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或许又将会以另一种和平形式展开。

    虽然伊丽莎白一世的信件最终没能送到万历皇帝的手中,但是英国人开启东方贸易之路的理想并没有改变,因为当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去世之后,英格兰就进入了由所谓“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时期。

    “斯图亚特王朝”由苏格兰的斯图亚特家族建立,并于西元1371年起统治苏格兰。在西元1603年,英格兰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死后,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成为英格兰国王(称詹姆士一世),遂又统治英格兰。

    尽管当时英国的政局变动对中国明朝毫无影响,因为当时葡萄牙与西班牙人在此以前常年与中国进行通商,又与中国海防官员素有来往,使得最早来到中国的英国商船很难以公平的价格拿到其想要的货物。

    明崇祯八年(西元1635年),一艘英国商船在到达中国广州后被明朝官员勒索了不少钱财,但所运回的中国商品却不甚了了。英国人不甘心,为继续开拓对华贸易,一些英国商人联合在一起成立了葛廷联合会。这些由商人组成的联合会千方百计的从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那里,得到了来往于东方诸国的贸易特权。

    并且,他们还游说查理一世也参与到这个联合体的贸易中来。在得到了查理一世的授权后,这个原本由商人组成的联合会一转眼,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国家资本性质的官垄集团,也就是征服经营的官僚资本。

    西元1636年,“葛廷联合会”在查理一世的授权之下,带着一支包含六艘商船的舰队驶往中国。在这个舰队中,已经不再是当年全部由商人组成的队伍了,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英国皇家卫兵。

    当舰队到达中国澳门之后,在此经营已久的葡萄牙人为了不让英国人染指到自己所垄断的对华贸易中来。于是就竭尽全力的阻挠英国的舰船靠岸,同时还在明朝的地方官员那里拼命地诋毁英国人的商船。

    对海防问题十分谨慎的明朝官员们,在听信了葡萄牙人的谗言后,果断拒绝了英国的六艘商船靠岸。

    眼见靠岸无望的英国领队船长威德尔,无奈之下只好到广州虎门泊港。西元1636年8月8日,英国舰队到达虎门"亚娘鞋停泊"。但因明朝的虎门守军以为是有敌人来犯,于是立刻对英国舰船鸣炮示警,驱离。
    第(2/3)页